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1, 2020的文章

Q52: “放捨諸相,休息萬事”,在禪修及生活中如何運用

 Ans: (演啟法師) 所有的生滅狀況,都是知道的,只是不去執著它,不因各種狀況的發生而心生波動,這就是放捨諸相。禪修時,如何放捨諸相?就是從放鬆身心、安定身心著手:第一,先把眼球放鬆,然後將整個身體放鬆,只曉得自己是在放鬆狀態。第二,身體坐直,身體放鬆,然後享受呼吸、欣賞呼吸從鼻孔出和入的感覺。第三,進一步,心已比較安定,雜念也少了,這個時候便可用只管打坐的方法,很輕鬆地體驗、知道自己的身體正在打坐,但不要特別注[意身體的某一部位或某些部位的感受狀況,也不去特別注意心裡的反應,以及周遭環境裡正在發生的任何狀況。     對於凡夫而言,修行和煩惱都是事,凡在心中有所牽掛的,就叫做「事」。隨時隨地要把心中的牽掛停止,心裡沒有任何牽掛之時,雖也照常過生活,但那就是休息萬事。     事,是不可能沒有的,吃飯、走路、打坐、睡覺、上洗手間、打掃環境等,每一樣都是事,但你千萬不要把前一念已發生過的事,以及後一念尚未發生的事,牽掛在身上。剛剛做的事已經做過了,可以有記憶,但不必牽掛;還沒有發生的事,可以有計畫,但不要懸念;凡跟當下所用的方法不相應者,全是閒事,必須隨時放下,這就是「休息萬事」了。 參考:《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Q51: 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是甚麼意思? 在生活中如何運用?與”默照”有關聯嗎?

 Ans: (果舟法師) 事,就是相對之境界。有事、無事都是事,有念、無念都是執著;但是,心境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觸有事,不觸無事,並不等於是無知的人或死去的人,實際上,「不觸事」就是講默,「而知」是照。 緣,是指境界。外的境界及內的境界,外境界是對身外環境而產生之心理現象,內境界是指自己內心的思想,像回憶、記憶、猜測、推敲、思考等。既不緣外 境,也不緣內境,而境界是清楚、明朗,如同鏡子一般,鏡子本身並沒想照什麼東西,但是,在鏡子前出現的任何東西,均可被照映到鏡中。此處指心就像一面鏡 子,有照的功能;但是,沒有對內、對外一切現象之執著及分別,故稱「不對緣面照」。                         請参閱  禪修菁華第5冊 - 默照

Q50: 禪坐時什麼程度和體驗為入定?要如何打坐才能入定。師父曾開示說一般的打坐都是靜坐而已,還不到入定。要如何練習才能進入入定。

 Ans: (果舟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LNWjrq4H2E&feature=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_xXDzL2onYY&feature=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kLrNsY5oGE

Q49: 三無漏學與八正道的關聯?

 Ans: (演啟法師) 四聖諦的道聖諦,即是八正道,它的基本內容是正見、正行、正定、正智慧,也就是以佛陀本懷的正知見,作為實踐戒、定、慧三無漏學的指導方針,來清淨身、語、意的三業行為。戒定慧的三無漏學,又名三增上學,都是由聞慧而進入思慧,再依修慧而現證解脫慧的涅槃智。也就是由聞慧的正見,生起思慧的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這部分屬於戒增上學;再由思慧而進入正精進、正念、正定的修習,而生起修慧,依修慧而得現證慧;這既是定增上學,同時也是慧增上學。因為八正道是由正見等而入正定,故不同於世間禪定,所以得到定增上,也就得到了慧增上,究竟便得俱解脫。持戒安身,修定攝心,依空慧乃得解脫。 參考:《學術論考II》、《八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