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8, 2020的文章

Q60: 什麼是五停心?

 Ans: (演啟法師) 所謂五停心,就是用五種觀法,使得散亂不統一的心停下來,而達到入定的目的。其內容是數息、不淨、因緣、慈悲、界分別等五種。停,就是止;五停心的目的是要停止雜念、妄想,如何停?方法要先觀,所以稱為「五停心觀」。其中數息觀和不淨觀,被稱為二甘露門。甘露是印度傳說中的不死之藥,用此二門方法可以進入涅槃境界。另外,界分別觀就是觀十八界,十八界包括六根、六塵、六識,因為不容易著力,很難觀成,所以在漢文典籍中也有以「念佛觀」來取代界分別觀的,而這六種方法都是修行基礎禪法時使用的。用五停心中的任何一種方法不斷修持,心漸漸就不會散亂,妄想減少,為集中心。然後再進一步,身心和環境統一,失去了身心與環境的分別和障礙,這時就是統一心出現。心停在方法上,叫作止於一境,就是三昧,就是定。        《禪鑰》有一篇文章『「五停心觀」修行法』,聖嚴師父有很詳細的介紹。請諸位菩薩參閱此文章喔。 ※ 參考:《禪與悟》、《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 「五停心觀」修行法     http://ddc.shengyen.org/mobile/toc/04/04-10/d2.php

Q59: 什麼是修習禪定的九住心?

 Ans:(演啟法師) 在用功的過程中,心會經歷不同的層次,即「九住心」。玄奘法師所翻譯《瑜伽師地論》和義淨三藏翻譯《六門教授習定論》的九住心,翻譯的名相稍有不同。簡述如下: 1.「最初住」(玄奘法師譯為「內住」):在用功的第一階段,要稍微用一點力,但不適用身體的力量,而是依心力去注意自己的心,讓它專注。比如說數呼吸,數的作用,就是幫助我們把念頭拉回到呼吸上。 2.「正念住」(玄奘法師譯為「等住」):堅持讓心專注、安住在呼吸上,數目字能夠數的非常清楚,沒有間斷。 3.「覆審住」(玄奘法師譯為「安住」):在用功的過程中,會有很多雜亂的念頭出現,造成干擾,覺知了這種情況,你要去審察那些干擾用功的念頭,在設法把心拉回到呼吸上,繼續專注在方法上。 4.「後別住」(玄奘法師譯為「近住」):當工夫用的比較穩定,雜念出現了,你察覺到他而能夠把工夫拉回來,即把工夫「轉得」過來,安放在方法上,繼續用功。 5.「調柔住」(玄奘法師譯為「調伏住」):任何狀況出現時,都能夠即時對治,讓心安止在方法上,就會心生歡喜。 6.「寂靜住」(玄奘法師譯為「寂靜住」):把歡喜的心放下,不染著於它,心就能夠慢慢寂靜。 7.「降伏住」(玄奘法師譯為「最寂靜住」):雖然還有很多微細的念頭在轉動,但是心不受影響,仍然安放在方法上。當心處於很沉的狀態,你的心仍然警覺到,工夫並不會受到干擾。 8.「功用住」(玄奘法師譯為「專注一趣」):當很微細的煩惱降伏了,你還是需要用一些力量,才能夠一直維持著工夫;若稍微放鬆,工夫就會散掉了。所以你需要一直不斷的用功—加行,讓寂靜的心不會間斷而保持著。 9.「任運住」(玄奘法師譯為「等持」):當工夫愈用愈純熟,直到可以不加任何的力量(無加行),它仍然保持一段很長的時間,即是達到「任運住」。 ★ 詳細可參閱繼程法師《禪修指要:六門教授習定論講錄》

Q58: 修習禪定的二十五方便為何?

 Ans:(演啟法師)二十五種方便,即在用功時所應有的方法和心念,即在用功前所應做的準備功夫。方便即善巧,要能有適當的適應和改變。一共分為五科,簡述如下: 第一科,名為「具五緣」,是外在事項上的方便,是有關持戒與福德方面。即:1.持戒清淨,2.衣食具足,3.閑居靜處,4.息諸緣務,5.近善知識。 第二科,名為「訶五欲」,五欲一直出現誘惑的作用,我們便會執著貪愛,而不不到安定, 所以必須訶五欲。即:訶色、聲、香、味、觸五者。 第三科,名為「棄五蓋」,五蓋是偏重於修禪定時出現的煩惱,要對治。即:棄貪欲、瞋恚、睡眠、掉悔、疑等五法。 第四科,名為「調五事」,調和是用功時如何面對問題,然後用適當的態度使得這些問題都能夠在這些方法上為我們所運用。即:1.調心─不沉不浮,2.調身─不緩不急,3.調息─不滑不澀,4.調眠─不節不恣,5.調食─不飢不飽。 第五科,名為「行五法」,即:1. 行欲─修行時要有目標,2. 精進─細水長流,3.念─保持正念,4.巧慧─正見,有了正見便能做正確的判斷,5.一心─下定決心,好好用功。 ★ 詳細可參閱繼程法師《小止觀講記》

Q57: 行住坐臥中如何練習身心放鬆?

 Ans:(演啟法師)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隨時要練習心法:「身在哪裡,心在哪裡,清楚放鬆,全身放鬆」。因此可先練習把身體的肌肉及神經放鬆,然後將頭腦及心情放鬆。 所謂身體放鬆,是把通身的每一個細胞都放輕鬆,由臉部、眼球、肩、臀、手、小腹、腿、腳,凡是能用意志指揮的每一寸神經所到之處,都讓它們放鬆。至於頭腦與心情放鬆,是指沒有焦慮、急躁、煩亂、困惑、恐慌、疑懼等,若能放下一切不安的心緒,專念於禪修的方法(如體驗呼吸),自然就會輕鬆。先練肌肉放鬆,神經自然放鬆,頭腦與心情也會跟著放鬆。 另外,如何把心放鬆?簡單地說,好事不強求,壞事不拒絕。一切現象的發生必有其原因,要平心靜氣地接受它、處理它、完成它,這就容易放鬆了。 日常生活中,若能夠放鬆身心,煩惱必然減少,壓力、負擔也才得以減輕,心智才會明朗。練會了身心放鬆,注意力自然集中,身體的機能也得到平衡,心情才能夠寧靜。 ★ 參考《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Q56: 每日供佛水果的數量、種類…是否有要注意的地方?梨子、番茄、芭樂、釋迦等可以供佛嗎?

 Ans: (演啟法師) 民間信仰在供果時有某些禁忌或講究配合諧音與數量,例如釋迦或多籽的水果不能用來供佛,或用鳳梨供佛代表好運旺旺來,或主張供果的數量必須用單數等。在佛教沒有這些分別,供養者只要發自一念虔敬,用新鮮、乾淨的水果,擺設得整齊大方、莊嚴樸實,能與殿堂或家中佛堂的氣氛相襯,就是契合供佛的本義。     佛教徒禮敬三寶,若有清淨美好的飲食,都會想要先供佛。其實釋迦牟尼佛在托缽行化時,對於物品的種類或優劣,並沒有特別要求,凡是信眾至誠又清淨的供養,都會受到佛陀的讚歎與祝福。所以供佛的水果沒有種類限制,也不一定要選最大、最漂亮,數量也不限定雙數、單數,可以衡量個人物力、財力,在能夠負擔的範圍內,不草率也不鋪張,以恭敬心行最歡喜的供養。     在佛前供果,是以清淨念請佛受供,也可以為眾生祈願以佛法為甘露法食,解除飢苦煩惱。供佛的時間,依照佛制的僧食時間,最好在清晨到正午之間,避免在下午或晚上供佛,更不能讓食品在佛前過夜或上供多天。雖然佛像不是真的受食,但是供養者仍要恭敬如法,藉此也更容易引發學佛向道的心。 出處:法鼓文化  佛法詢問台電子報   https://www.ddc.com.tw/ec/epaper/2016/g/20160310.htm

Q55: 請問法師:金剛經:「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但是在六根接觸六塵時,會有分別心、會執著、起煩惱...,請問法師要怎麼修?才能少執著、少煩惱呢?

 Ans:(演啟法師) 從佛的立場來看,所有的人與自己都是虛妄的;可是從眾生的立場來看,看到別人是虛妄,但卻不承認自己也是虛妄的。不過,我們要學佛,雖然自己發生問題是真實的,但是要將它當成虛妄的來觀想,能夠如此,痛苦與煩惱就會減少。     我們修行用方法是在練心,不是在練環境;「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並不是說一切相都不存在,而是說一切相都有,但是當實證無相的時候,心不會受其影響而波動。之所以發生影響和波動,是因為考慮到自身的利益,覺得那些人、事、物、環境狀況種種對自己太重要了,和自己的利害、得失有關,所以認為是真實相。修行時,首先一定要肯定自己、承認自己本身是虛妄的,進而體會到自己的身體與心也都是虛妄的,然後才不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否則只是閉著眼睛說:「虛妄的!外面的環境統統都是虛妄的!」結果別人給你一個耳光,所有的一切就變成真實;這並不是外面的狀況有什麼不同,而是自己內心的轉變。所以,體驗、承認堅固的自我執著是虛妄的,如此,也能進一步體驗到一切的環境都是虛妄的。      一定要肯定自己的我執以及身體是虛妄相,所見所思是幻想幻覺,才能夠在面對外境時真正把它當虛妄來看。否則只是觀念上的理解,當自己遇上境界時就不虛妄了。 參考:《聖嚴法師教默照禪》

Q54: 長年吃素者是否會缺乏某類身體所需的營養成分?飲食上需要特別注意甚麼呢?

 Ans:(演啟法師) 素食依食用的內容不同,而有不同的種類,可分為五種:純素或全素、蛋素、奶素、奶蛋素、植物五辛素,依個人飲食習慣決定是否攝食奶、蛋與植物五辛,並注意營養均衡。在飲食上可掌握「環保採買」和「健康烹調」。     吃得新鮮自然,身體就能健康,因此,「環保採買」有五大要領:(1)「四要」 守則,避免過度消費。(2)當季食材最新鮮。(3)選擇在地農禪品。(4)避免價格過低或過高。(5)知道自己在買什麼。     如果食材料理的方式不當,或未加以善用,不僅流失營養,也浪費資源,因此,「健康烹調」有五大要領:(1)簡化烹調步驟。(2) 少油、少鹽、少糖。(3) 善用食材,天然調味。(4)宜用小火(低溫)烹調,以冷鍋、冷油開始料理代替熱鍋、熱油,避免食材變質。(5)放鬆身心,歡喜烹調。    素食要能均衡飲食,每餐盡量以粗糙、纖維質高的五穀雜糧為主食,也可多食堅果類的食物,蛋白質的來源最好能食用多樣化的豆類,營養才可均衡。吃素有許多好處及細節,可以參考法鼓文化的「素食50問」喔。

Q53: 一般禪坐時以數息法或隨息,如果播放佛號跟著打坐可以嗎?

 Ans: (演啟法師) 打坐的方法,通常是用來把我們的心收回來,安住在一個地方,讓我們身心放鬆、清楚的一個手段,因此,所緣境一般會在自己的呼吸、佛號或身體上。打坐可以練習「數數念佛」,代替播放佛號,讓自己能夠專注、安心、去妄想等等。要如何練習呢? 即念一句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數一個數目,如阿彌陀佛一、阿彌陀佛二…,也是從一數到十,周而復始。用心聽著自己默念的佛號與數目。出現妄念是正常的,一發覺有妄念,輕鬆地將重點放在念佛的數目上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