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1, 2021的文章

Q100: 係一貫宣稱其所屬仙佛降壇下訓文表示,印光大師只因為未得道,理天難返,雖行善,只落得氣天大仙。 印光大師一生本來是心存慈善,看破了塵世界,入了巖山,居住在巖山上苦修練,乃是心堅定不願戀凡,不料大限至,六道未脫,辰龍年歸空去,只達氣天。 以(上)是末學一貫道的親友告知,是否有誹謗三寶之嫌

 Ans:(果舟法師): 法鼓山是弘揚正法的道場                                               建立佛法的 正知 正見 的觀念非常重要 , 建議請多接觸 弘揚正法的網站,                                                                     印光大師  為淨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https://www.hwadzan.com/k12/1872.html ----- 學佛群疑 聖嚴法師著 日蓮正宗與一貫道也是佛教嗎?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日本興起了富士山大石寺派的日蓮正宗,亦名創價學會,其所建立的政黨則名為公明黨。該宗以日蓮(西紀一二二二──一二八二)為教祖,否定印度釋迦牟尼佛的地位,說什麼釋迦是化佛,日蓮是本佛;釋迦佛已涅槃,乃是過去的佛,日蓮才是本來佛,現在化世,而且永久化世。如今的日蓮正宗,則又以現尚健在的此派創始人池田大作為教主、為永恒的佛。其雖以高唱「南無妙法蓮華經」的經題為專修法門,對於共有二十八品的《法華經》卻只取其中的第二〈方便品〉及第十六〈如來壽量品〉,可謂斷章取義,而卻又排斥佛教的其他經論及所有的各宗各派。故有日本學者將日蓮的宗教狂熱及其排斥異己的行為,比作基督教的耶蘇;其信仰的方式,與其說是佛教,當毋寧說是神道教的亞流。其實乃是日本民族化了的神道教,當日蓮宗漸漸歸宗正統的佛教之後,便出現了日蓮正宗。如一定要說日蓮正宗與佛教有關,也可將之歸類為「附佛法的外道」,絕對不是淵源自印度的正統佛教。 自明朝開始,中國盛行儒、釋、道三教融合之說;到了...

Q99: 什麼是佛的十八不共法?

 Ans: (果舟法師): 佛的十八種功德法,惟佛獨有,不與三乘共有,故云不共,即:(一)身無失,(二)口無失,(三)念無失(就是意無失)。三業無失,永遠不會有一念的錯誤,永遠不會有錯誤的。(四)無異想。心裡頭不會想到一邊去。(五)無不定心。沒有不定的心所,沒有不定的時候,一切行住坐臥不離甚深的勝定,常在常定中。(六)無不知己捨心。了知一切法,無不捨處,不執著一切法,就是解脫自在。(七)欲無減。度生之心永遠不減,沒有說有滿足了,說:度得差不多了。沒有。永遠不減度生之心。度生之願愈來愈重、愈來愈發,永遠不減。(八)精進無減。精進心不減,到成佛之後還是精進不退。(九)念無減。念念思念眾生,念念思念諸佛,念念度一切眾生,一切智沒有退轉了,再不會退墮了。(十)慧無減。智慧滿足不減。(十一)解脫無減。(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智慧的事業。以下是知三世。(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現在世所有的一切皆知,沒有佛所不知的。這叫十八不共法。

Q98: 菩薩留惑潤生是什麼意思?

 Ans:(常恩法師): 菩薩「留惑潤生」: 是菩薩以慈悲心,現煩惱相,讓眾生信賴他、親近他,以方便度化,是菩薩度眾生,四種攝化方法之一,叫作「同事攝」。 ………… 宴坐是單獨一個人打坐、靜坐之意……在靜處打坐,是為避免塵囂,維摩詰則說只要心不住身內,也不住身外,捨離一切攀緣境界,便是禪坐。 「不斷煩惱而入涅槃,是為宴坐」,常人宴坐的目的,是為獲得智慧而斷煩惱,了生死而入涅槃。維摩詰則說,入涅槃者未必要斷煩惱,能入涅槃者,即是宴坐禪修。 大乘的菩薩由於慈悲心重,雖從生死獲得解脫,仍要留惑潤生;菩薩以慈悲心,現煩惱相,讓眾生信賴他、親近他,以方便度化,這也是菩薩度眾生,四種攝化方法之一,叫作「同事攝」。 菩薩雖現煩惱相,但內心是不執生死也不執涅槃的。涅槃是寂靜、寂滅之意,寂是不動,滅是不存在。心裡的煩惱已不動、不存在,故也不必蓄意要斷煩惱,就是涅槃了。 雖現煩惱相,又不蓄意要斷煩惱,又沒有煩惱心,在凡夫的階段雖是做不到的,但亦不妨學習學習。當我們有煩惱時,就要想到這煩惱是可以寂滅的。 所以在煩惱起來時,不要對自己太失望而沒有信心。當告訴自己,現在雖有煩惱,只要心不受環境影響動搖,煩惱自然消失。若能如此練習,則我們在任何場合,都可說是在練習打坐、入定,這也是在做捨心和捨身的布施行。」 #以上:《維摩經六講》

Q97: 修忍辱是要用什麼心態來處理逆境? 是不是要學習忍氣吞聲,逆來順受?

 Ans: (演啟法師): 在佛經裡,「忍辱」的意涵是很豐富的;挫折、打擊固然要忍,成功與歡樂也要忍;逆來受,順來也要受。但是,所謂「受」,並不是被動的接受認可,而是以積極主動的態度,把境遇轉化超越,讓自己從中得到學習成長的機會。如果藉著面對打擊來鍛鍊自己的心性品格,甚至把打擊你的人看成來度化你的菩薩,謝謝他給你試煉自己、提昇自己的機會,心裡沒有怨恨,自然不會感到痛苦。 在逆境中忍辱負重、蹣跚前行,這個道理大家能接受;在事事順利、飛黃騰達的時候也要修「忍辱」行,恐怕就不容易理解了。其實,人生的各種境遇,都是我們學習的功課;有人能處逆境,卻未必能處順境。「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許多人在失意的時候還能刻苦自勵,一旦春風得意,就放蕩起來了,得意忘形,言行舉止失了分寸,災難禍害很快就隨之而至。所以要居安思危,成功要忍,歡樂也要忍。 所以,能時時刻刻保持平靜的心態,不要得意忘形,這是忍的智慧。很多人誤以為忍就是逆來順受,因此遇到任何不合理的事情都會說:「好吧!我就好好忍著吧!」其實,忍並不是忍氣吞聲地受委屈,而是克制自己的衝動,不要馬上做出反應。因為只有先瞭解發生了什麼事後,才能在適當的時機做出恰到好處的反應,這樣才能圓滿地解決問題,這才是忍辱。 參考:《放下的幸福》、《人行道》

Q96: 「孔雀雖有色嚴身,不如鴻雁能遠飛;白衣雖有富貴力,不如出家功德勝!」這句話的含意為何?感恩!

 Ans: (演啟法師) 很多在家人一生中所追求的不外名利權位勢,即使不一定受人尊敬,但卻要受人矚目,才算成功。可是很少人在成功之後,不被牽累,直到晚年,仍在名利場中打滾而不能脫身。這好比披著華麗羽毛的孔雀,是眾目的焦點,受人讚美欣賞;但孔雀尾巴太長,身體太重,飛不高也飛不遠。鴻雁是一種候鳥,長得並不漂亮,但在夏季來時向北國去避暑,冬天到了往南國去避寒,翱翔於滄溟,一飛就數千里,如此海闊天空的大胸襟,絕不是孔雀所能比擬的。 在家人因為有家有室、兒孫成群,加上田產房產,要想說走就走可就不容易了。富貴者更求富貴,有權者希望權加一級,有勢者力求鞏固並擴張。自古以來,許多尊貴權勢人物,往往至死不願讓出權位,要待子女逼下台,要等後起者趕下台。提得起放不下,是非常痛苦的事。 出家人的功德在於隨遇而安、隨緣奉獻。沒有一定要做的事,沒有一定要去的地方,沒有一定要在世間揚名立萬或完成大事業。如果事實需要,也沒有一定不願見的人和不想做的事。 聖嚴師父曾說,「如果因緣許可我就做,而且不逃避、不後人;因緣不許可的話,我是不會強求的。野心是想要追求、想要征服、一定要達成什麼;我沒有野心,佛法要我做的、眾生要我做的,在不違背智慧和慈悲的原則下,只要我能做,一定盡力而為。」出家人沒有私人的事業和財物,一鉢千家飯,孤僧萬里遊,在任何地方落腳乃至一晚,就把那個地方當作自己的家來照顧;遇到任何一個人乃至一面之緣,也把他當作自己的家人那樣來看待。情深禮隆而不存佔有之心,所以能隨緣結緣而又能隨時放下。 此偈雖然是以在家和出家的兩種身分做對比,其實,有大智慧的人,不論在家出家,都能提得起放得下,所謂置名利權勢於度外,乃至也置生死於度外喔。 參考:《智慧一〇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