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 2021的文章

Q130: 三時繫念的功德和意義是什麼?

 A(常恩法師): 「三時繫念」:為元朝有「江南古佛」之譽的中峰明本禪師所提倡。主要目的在超薦亡靈,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永離茫茫業海。 「三時」:一指:早晨、日中、日沒之時。一指:詮一切「有」,詮一切「空」,詮一切「中」三時。 「繫念」:指身、口、意三者,觀《阿彌陀經》經文等,而繫念往生彌陀淨土。 以上,摘自:《法會50問》;更多內容可參考:https://reurl.cc/8yxZyR

Q129: 不落因果和不昧因果,分別代表甚麼意思?

 A(常恩法師): 「不落因果」:不會落入因果。「不昧因果」:不違背因果。 以上,摘自: 2003.09.23聖嚴師父「高僧行儀」課程,開示稿。 「什麼是佛教的因果觀」,供大眾諦聽。 https://reurl.cc/e9KbGK

Q128: 佛的十力是什麼?

 A(演啟法師): 佛的十力,是佛陀的十種智慧力,能降伏一切魔外,內容如下: 1.知覺處(道理)非處(非道理)智力,是對一切物的如實知覺。 2.知三世業報智力,是對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如實覺知。 3.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是對各種禪定、八解脫、三三昧等的如實覺知。 4.知諸根勝劣智力,是對一切眾的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的時節因緣,都能如實覺知。 5.知種種解智力,是對一切眾生的種種知解,都能如實知覺。 6.知種種界智力,是對世間眾生的種種境界不同而能如實普知。 7.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是對世間一切眾生,各各修持五戒、十善、八正道等法門的因行,而至人間、天上及涅槃解脫等有漏、無漏的果報,都能如實普知。 8.知天眼無礙智力,是能以天眼,如實觀知,一切眾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 9.知宿命無漏智力,能以宿命智,對一切眾生過去生死以及無漏的涅槃功德,如實覺知。 10.知永斷習氣智力,是對自己的一切妄惑餘氣,能使之永斷不生,如實覺知。 十力詳細的說明可見《大智度論》卷二十四、《俱舍論》卷二十九。 摘自:《自家寶藏—如來藏經語體譯釋》

Q127: 請問法師,何謂理一心?

 A(演啟法師): 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一書有提到:蓮池大師將一心念佛,也就是念佛三昧,依程度的深淺分成兩個階段或兩種層次,一種是「事一心」,另一種是「理一心」。如果念到忘掉了自己的身心和環境,只有佛號,此時即「事一心」。「事一心」即一心不亂,心很安靜、很安定,沒有雜念、沒有妄想,念念是佛號,但還有一「心」不亂。這是最淺的念佛三昧。     深的念佛三昧就是「理一心」,是念到無佛可念,親見佛的法身,即見空性,也就是見佛性。此時煩惱、我執沒有了,身、心負擔也沒有了,雖然已經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但是因為還有眾生需要度,慈悲心、願心出現,就與阿彌陀佛的願力、慈悲相應。這時是開佛知見、頓開佛慧,佛的智慧在你心中現前,這是深的念佛三昧。        有關「事一心」和「理一心」詳細內容亦可參閱《明末佛教研究》。 110.04.22 Q(假名菩薩): 法師,這些字我都看得懂。但境界太高了,好難體會...可以有口語化一點的說法,或是從生活中舉例嗎? 感恩~ A(常恩法師): 以下,摘自《學佛群疑》,不知道夠不夠口語! ………… 「根據明末蓮池大師的《阿彌陀經疏鈔》所示:一心可分為「事一心」和「理一心」。 所謂「事一心」也就是心無雜念,念念是佛號。便是一心念佛,或稱全心念佛。 所謂「理一心」即是與理相應,親見阿彌陀佛的法身。 「事一心」屬於「禪觀」、「禪定」的層次。 「理一心」則是「禪悟」的層次,這都是禪淨雙修的結果。 以淨土的念佛為入門,達成三昧及了悟解脫的目的。 以上摘自:《學佛群疑》P.99-P.100

Q126: 日常思維師父的點滴,當日 看師父的影集內有「當作大宗教家勿為宗教學者」,請問其中兩者有何區別。

 A(演啟法師): 聖嚴師父勉勵僧伽大學佛學院的同學部論是接受了兩年的僧才養成班、四年的佛學系,或是六年的禪學系教育之後,就必須要負起宗教師的責任。 師父曾於2006年9月12日,僧伽大學九十五年學年度「新生講習」中提到:「當我在日本留學時,我的師父東初老人在經濟上很少支持我,但是我非常感恩他。東初老人對我最大的鼓勵是兩句話:「寧願你做大宗教家,不要做大宗教學家。」所謂「宗教學家」和「宗教家」是不一樣的,宗教家有著宗教師的任務及功能,而宗教學者或宗教學家是研究學問的人。宗教學家雖然對宗教學問有貢獻,但對整個社會而言,他的貢獻不能普及,只有少數的人受影響,不能救很多的人。所以,我在日本求學時,將這兩句話當成圭臬、座右銘,貼在房間的牆壁上,天天都看這兩句話。」  精采文章可參考 https://www.ddsu.org/?page_id=448

Q125: 三祗修福慧,百劫修相好,是甚麼意思?

 A(常恩法師): 學佛的過程,稱為三祇種福慧,百劫修相好。 .......... 信佛學佛的目的,是希望我們自己也成為佛。但是佛的境界,是至高無上,至妙至好,至大至剛,至圓至明,至實至真的;成佛之道的行程,也是非常艱鉅而且遙遠的。 一個人從最初開始信佛學佛,要經三祇百劫的時間過程,才能達到成佛的目的。 據《瓔珞經》說:「佛子,修行是(十)心,若經一劫、二劫、三劫,乃得入初住位中。」(《大正藏》二四.一○一一頁)這是說,從最初發起信佛學佛之心,繼續不斷地修學,要經過一至三劫,才有進入賢者初住菩薩階位的希望。…….. 三祇完成,六度修畢,再經百劫,修相好因,相好修滿,便成佛果」

Q124: 腦死在醫學上有「腦死即死亡」的觀念,腦死在佛教的定義又是什麼?

 A(常恩法師): 「腦死」是醫學的觀念! ……… 佛教徒如何面對死亡? 以下師父開示如連結:(聖嚴法師-大法鼓 1150) https://reurl.cc/WEY7De

Q123: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這句話的含意為何?

 A(演啟法師): 此偈出自《六祖壇經》的〈無相頌〉,意思是佛法是應世間法而說的,佛法離不開世間法。出世的理想是要我們不執著,而非要我們離開世間另覓菩提法,在世間而親證無我的境界就等於出世了。因此,離開凡夫沒有佛,佛是應凡夫需要而出現的。大家都成佛了,佛也就沒有出現於世的必要了。        有人以為,入山求法求道,得道之後就要離開世間。這不是正確的觀念。釋迦牟尼佛為度眾生而修行,成佛之後,四十多年中都在人間辛苦忙碌救濟眾生。若無眾生可度就不需要佛,佛也不需在這個世間出現。修道應該從世間的立場出發,得道之後依然在世間行道,這才是真正的佛教。 摘自:《智慧一〇〇》、《禪的生活》

Q122: 極重度失智症或是植物人,若神志不清楚,其臨終為其助念,能否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佛國淨土,還是隨業流轉?

 A(常恩法師): 行者在意識清楚時「是否」曾發願?願意生淨土! 若曾發願:臨終時的助念,是往生淨土很好的助緣。 若未曾發願:臨終的助念,也是能幫助亡者心開意解,轉生善道。 生死:大法鼓1222:https://reurl.cc/e9bAx7 ………. 西方彌陀淨土比所有的諸佛淨土都慈悲、方便、容易,因為求生西方淨土沒有任何的條件,唯一的條件就是願意生淨土。 只要你願意,希望自己能夠生到西方淨土去就能去,這個願意就是發願。」 以上摘自:《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p. 0090

Q121: 什麼是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

 A(演啟法師): 聞慧,本著與生俱來的慧力,而親近善知識,多聞熏習,逐漸深入佛法。以淨信心,引發一種類似的悟境,於佛法得到較深的信解。這是依聽聞所成就的智慧,所以應名為聞所成慧。        思慧是以聞慧為基礎,而進一步去思惟、考辨、分別、抉擇,於諸法的甚深法性,及因緣果報等事相,有更深湛的體認、更親切的悟了。這種由於思惟所引生的慧解,名思所成慧。        修慧,即本著聞、思所成智慧,對佛法所有的解悟,在與定心相應中,觀察抉擇諸法實相及因果緣起無邊行相;止觀雙運而引發深慧,名修所成慧。        聞、思、修三階段,古人譬喻為:如人學習游泳,起初要抱木棒習游,如聞慧要依文句。漸漸游了一時期,木棒可以有時放下,有時抱著,如思慧的依於文句,或可不依文句。最後不要木棒,也會游泳了,如修慧的依義而不依文句。 ★出處:印順法師《學佛三要》、《華雨集(一)》 https://yinshun-edu.org.tw/archived/dynamicdata/flash/book/b01/b01_chap2e_lushc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