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9月 27, 2020的文章

Q29: 人往生後8小時內非常痛的,皮膚如爆裂狀?請問這種現象是根據何而知?又是為何有此情況?

 Ans: (果舟法師) 請觀看聖嚴師父  人生最後的一件大事  有詳盡的開示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qtKWSGKB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SILC1ZMLcs&feature=emb_rel_p

Q28: 還是看不𢤦佛教與哲學的關聯性?還是在初學者,應該跳脫這種問題?!學佛首先要有正見,請問佛法的正見是什麼?

 Ans: (常恩法師) 「學佛」乃至修學「佛法」。建議先清楚理解,何謂:「佛教」、「佛法」、「佛學」、學佛」來著力!哲學的義理,晚些再加入應該會好些! 以下連結和文章供二位菩薩學習與了解: 一、2005年聖嚴師父76歲高齡在北京大學的演講,有非常活潑生動的說明!中國佛學的特色: goo.gl/6rgU5u 二、法鼓文化新書《佛法的知見與修行》https://reurl.cc/m9r96W 三、2005北大演講「中國佛學的特色」文字稿。 1.何謂「佛教」? 佛教指的是什麼?其內涵包括教理、教儀、教史和教團。 2.何謂「佛法」? 佛為弟子們開示的觀念和方法,為了讓弟子們離煩惱之苦而得解脫之樂的稱為「佛法」。佛法強調的是修持和實踐實踐。 3.何謂「佛學」? 佛滅度之後,後人為了研究佛陀的教導,而把佛教的教史、教團、教理和教儀,當成文獻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的就稱為「佛學」。 4.何謂「學佛」? 自已得解脫,發願和幫助一切眾生都得解脫,這叫「學佛」。大乘佛教徒學佛的最高目標,乃是「成佛」。 「佛法」是用來體驗和實踐的!既然「佛學」是關於「佛教」種種之研究,是否也可用於「佛法」的研究呢?這是不能的。「佛法」不是用來研究的,而是用來體驗和實踐的,如果有人說:「我在研究佛法。」那說的是外行話。 那要如何「成佛」呢?就是把人做好。中國近代的太虛大師曾說:「人成即佛成!」佛是最完美的人格呈現。 #摘自《我願無窮》p.152

Q27: 人去世後的後事,因不同的信仰,而產生不同的處理方式,多數人在生前,對此部分也有所忌諱,家人間因而較少談論⋯⋯ 請問 法師 佛弟子,預先交代往生佛事,是否有必要?其重要性為何?

 Ans: (演啟法師) 現在的社會,興起生涯規劃的浪潮,但很少會想到「死亡規劃」。其實死亡規劃既無須忌諱,也不複雜,主要包括遺體處理(安葬儀式)、遺產及債務處理,這就是對自己及別人盡最後責任的具體表現,也可避免子女彼此信仰不同,對於如何舉辦喪儀、安葬,吵到不可開交,甚至因爭遺產而鬧到法庭,這些事情對亡者及生者,都不平安。因此,聖嚴師父建議大家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應該思考死亡的問題,並為其做準備,以免當意外發生時,令親友既悲傷又慌亂。 另外,事先能夠交代身後事,以正確地認識死亡,隨時做好死亡的準備,這樣就可以不怕死亡。準備死亡就是準備結束這段生命旅程,展開下一段旅程,如果能夠平安、寧靜、祥和、溫馨地離開現階段的旅程,而安然地到達另一個階段,這樣對大家都是最好的結果。 參考:《生死皆自在》、《幸福告別》

Q26: 男性比女性多修行500年?500世?這個說詞?可以請法師開示嗎?

 Ans: (演啟法師) 有一民間傳說,人因為少修行五百年,才會變成女生。這是不是說女性在本質上、智慧上或是修行的成就上比男性差?聖嚴師父回答,這是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下出現的一種觀念,原始佛經裡並沒有這樣的說法,雖然後期的經典中有提到,但釋迦牟尼佛不曾這樣說過,無論如何,這麼說都是不合理的。 過去以男性為主流的封建社會裡,女性確實受到歧視。無論是我們漢民族,或是中東的伊斯蘭教民族,通常一個男人可以娶三妻四妾,在這樣的社會當中,女性是委屈的。這是社會現象上看到的不公平,不過並不表示女性的本質就比男性差。 伊斯蘭教《可蘭經》允許一個男人可以有一個以上的太太,這是因為經文裡規定,如果女人沒有人照顧,男人就要負責。過去因為戰爭的關係,家庭中的父親、丈夫去世了,留下來的女人失去依靠,就把她們交給其他男人來照顧,所以才會有幾個女人嫁給一個男人的現象。因此經典的本意是為了照顧女性、保護女性,只不過後來隨著社會改變,漸漸失去原本的意義。 而在原始佛經裡也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會有這種觀念,是後來的社會環境所造成,讓女人覺得自己是脆弱的、罪惡的,而讓女性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既然佛經裡沒有重男輕女的說法,甚至佛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因此,男女在基礎上是平等的,也就沒有男性比女性多修行500年這問題了。 參考:《覺情書:聖嚴法師談世間情》、大法鼓:女眾的修行方法,https://youtu.be/JXPiCUOiz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