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9, 2020的文章

Q69: 什麼是菩薩修行的五十二階位?

 Ans:(演啟法師) 菩薩從初發心至佛果位,所經歷的五十二個階段是︰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初十信是外凡;十住、十行、十迴向是內凡,又名三十賢位;初地以上是聖位,因此,聖人有十二個階位,從初地到十地,加上等覺、妙覺。。        初地以上得無生法忍,煩惱不起,無明分斷,仍有眾生要度的誓願,到了八地以上的菩薩,進入無功用地,不必再發誓願,自然因應隨類攝化,乃至能顯現佛身,普度眾生。永遠普度,隨緣普度而實無眾生已度、當度、正度者,便是八地以上的大菩薩。        妙覺菩薩就是佛,等覺菩薩是即將成佛的大菩薩。我們熟悉的觀世音、大勢至、文殊、普賢、彌勒、地藏等,便是等覺位的大菩薩。         詳細的介紹可參考 《戒律學綱要》「五十二個階位的菩薩」內容喔。

Q68: 「何謂香光莊嚴?」

 Ans::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有解釋「香光莊嚴」,內容摘錄如下:        當念佛念到智慧心開,進入理一心的時候,因為離佛很近,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身上也會有香味,就好像熏香一樣。而這個香就是佛性,就是佛的法性身。法性身以空為性,它的功德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叫作五分法身。五種功德結合起來叫作法身功德,那就是報身。佛的報身有香:五分功德法身香,這就是功德香。        我們人所見的佛是化身,就是人間身的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做為佛身莊嚴,就是相好莊嚴。可是如果能夠親見法身,親證法身一分,就有五分功德法身香,以這五分功德法身香做為莊嚴。而這個香是有功能的,對自己有益,對眾生也有利。對自己來說是智慧,對眾生來講則是慈悲;以智慧來度無量的眾生,眾生便能感受到慈悲,這就是有光。        當我們念佛念到心開,這時也能放光,也能有香,因為已經得到一分佛的智慧、佛的慈悲。這就是香光莊嚴的意思。 佛的智慧是無我的智慧,佛的慈悲則是平等的慈悲。什麼是平等的慈悲?就是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誰需要就給誰,不會只給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好的人。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只要善根成熟、因緣成熟,能得多少、接受多少,就給多少。         什麼是無我的智慧?「有我」是煩惱的分別心、染污心,「無我」則是不把自我考慮進去,完全以眾生為立場。但因為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即使同一眾生,在不同時間也有不同的狀況,所以眾生自身也沒有一定的立場。無我是真正的智慧,以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來幫助眾生,就莊嚴了你自己,此即香光莊嚴。 詳細內容可參考《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p.235-237喔。

Q67: 何謂三解脫門?三三昧?

 Ans:(常恩法師) 三三昧:是指實證三法印,所產生「解脫的力量」。 ………… 「大乘佛教的禪定以三昧為目的。初期的大乘經中,以「三昧」為名的經典共有《首楞嚴三昧經》、《般舟三昧經》等二十四種(見印順法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 「三昧」是什麼意思呢? 早期是指「定」。後期是指定和慧所產生的「解脫的力量」,可以說就是「解脫」的別名。例如: 《大智度論》卷二○云:「三三昧同緣一實相」,「三法印即是一實相」。 《阿含經》中已有「空」、「無相」、「無願」的三三昧,亦即三解脫。三解脫皆緣「一實相」,亦即實證三法印。 《巴利文藏經》相應部的「質多相應」也以四種三昧為心(定)解脫。 所謂解脫,就是「智慧」。無漏的「智慧」能產生「解脫煩惱」的結果,因此古來的印度祖師們無不重視以「三昧」為目的的禪修方法的實踐。 以上,摘自《禪與悟》P.26

Q66: 何謂法相,何謂實相。

 Ans: (演啟法師) 「法」,指的是現象;所有一切法,亦即所有的現象,都有它一定的界別定義,這就是「法相」。「諸法」的法相,就是五蘊構成的人生現象,以及人類生命所依的自然現象及社會現象,也就是《心經》所講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的生理現象,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識的心理現象,以及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的生活環境。        「實相」也可以說是一般人所講的「真理」、「真諦」,它不變、不壞、不動,遍處都存在,它是一切法,即非一切法,任何一法不離實相,實相並不就是任何一法。你抓也抓不到,摸也摸不著,但是也不離你所抓所摸的。其實「實相」就跟我們的時空同在,若你心生執著,那就是幻相而非實相,心無執著,超主觀也超客觀,那便實際體驗到了實相。        「實相」是「無相」,是如如不動的,因為「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的法相,就好像是夢、幻、泡、影,又像露水,又像是電光;若能如此觀察,如此觀想,就知道一切相都是暫有的假相。 參考:《金剛經講記》、《心經新釋》、《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Q65: 「何謂香光莊嚴?」

 Ans:(演啟法師) 聖嚴法師在《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有解釋「香光莊嚴」,內容摘錄如下:        當念佛念到智慧心開,進入理一心的時候,因為離佛很近,時間久了,自然而然身上也會有香味,就好像熏香一樣。而這個香就是佛性,就是佛的法性身。法性身以空為性,它的功德是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我們叫作五分法身。五種功德結合起來叫作法身功德,那就是報身。佛的報身有香:五分功德法身香,這就是功德香。        我們人所見的佛是化身,就是人間身的佛,以三十二相八十種隨行好做為佛身莊嚴,就是相好莊嚴。可是如果能夠親見法身,親證法身一分,就有五分功德法身香,以這五分功德法身香做為莊嚴。而這個香是有功能的,對自己有益,對眾生也有利。對自己來說是智慧,對眾生來講則是慈悲;以智慧來度無量的眾生,眾生便能感受到慈悲,這就是有光。        當我們念佛念到心開,這時也能放光,也能有香,因為已經得到一分佛的智慧、佛的慈悲。這就是香光莊嚴的意思。 佛的智慧是無我的智慧,佛的慈悲則是平等的慈悲。什麼是平等的慈悲?就是平等地對待一切眾生;誰需要就給誰,不會只給自己喜歡的人、對自己好的人。也就是說,一切眾生只要善根成熟、因緣成熟,能得多少、接受多少,就給多少。         什麼是無我的智慧?「有我」是煩惱的分別心、染污心,「無我」則是不把自我考慮進去,完全以眾生為立場。但因為每一個眾生都不一樣,即使同一眾生,在不同時間也有不同的狀況,所以眾生自身也沒有一定的立場。無我是真正的智慧,以無我的智慧、平等的慈悲來幫助眾生,就莊嚴了你自己,此即香光莊嚴。 詳細內容可參考《聖嚴法師教淨土法門》p.235-237喔。 Ans: (果舟法師) 「香光莊嚴」  出自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

Q64: 請問無生忍是什麼意思?

 Ans:(果舟法師) 「無生法忍」是對「有生法忍」說的。 「有生法忍」是有對象的、指一般世間的忍。 「無生法忍」是不管遇到什麼困境,他不需要用控制,壓抑等心中不升起任何的波動,不受影響,不再有任何的煩惱升起 因無心,故不起任何煩惱。 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 大勢至菩薩在最初修行、發願的時候,修念佛法門;修至斷除煩惱!

Q63: “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的意思?

 Ans: (演啟法師) 「如心佛亦爾,如佛眾生然;心佛及眾生,是三無差別」,出自《六十華嚴經卷一〇.夜摩天宮菩薩說偈品》。此偈是說,只要你的心態像佛,你就是佛;你的心已和佛相同之時,就會發現眾生跟你也是一樣。因此要說:你的心、佛的心、眾生的心,這三者之間並沒有什麼差別。其實人與佛的不同之處,不在於外表的形像,乃在於內心的態度,如果體會到佛的智慧心及慈悲心,你就認識了佛;如果學習著以佛的心態照顧自己、關懷他人,佛已住到你心中了,你也能以佛那樣的心情看待眾生了。        佛看眾生平等,是說眾生都有成為佛的可能性,只要學佛就有機會成佛。並不是說眾生都已是佛。不過,站在眾生的立場,縱然已經知道,佛、眾生、我都是平等的,還是要從差別的立足點開始做起。因此我們要以佛的平等心出發,經過差別,再回到平等。        因為佛心是智慧心,智慧是由眾生的煩惱心轉成清淨的佛心;不清淨的眾生心是煩惱心,清淨的佛心是智慧心。此心與彼心,心心相印相同,只是在眾生未悟時,此心是睡著的,一旦醒悟過來,則知眾生心就是佛心。 參考:《智慧一OO》之「即心即佛」、《禪鑰》之「梅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