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2月 27, 2020的文章

Q82: 佛教中常提到“莊嚴“,請法師說明何謂"莊嚴"?請用白話的語言來說明。

 Ans: (演啟法師) 很多人認為的莊嚴,是用豪景排場、金銀珠寶、華飾宮殿等的物質,那僅是外表;若用智慧和慈悲,來莊嚴身心和環境,才是表裡一致,最高的功德莊嚴。身心世界的莊嚴,才是全面徹底的莊嚴。如僅是虛有其表,臉上、身上妝扮得很漂亮,居住處所環境設計得很優美,而內心卻非常醜惡,充滿貪、瞋、癡、慢、疑、嫉妒、慳吝等煩惱,這種人因為缺少悲智的功德,缺少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的五分法身功德,僅用物質是如何也莊嚴不起來的。若用悲智的功德,莊嚴自己,也莊嚴他人,這個世界自然就莊嚴了,自己也就有了功德。 聖嚴師父告訴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從面部的表情及身體的動作,通過威儀禮貌,讓人覺得你是一位相好莊嚴的修行者。這在「身儀」方面,可包含坐、立、行動、舉手投足、低頭合掌等的姿勢,與人同行時、出入電梯時、上下汽車時的先後順序等等。萬一不曾受過禮儀訓練也勿自卑,但要謙虛誠實;待人一定要親切和善,乃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在口儀方面,跟人講話時最好不用粗俗語、流俗語、低俗語,常帶客氣的敬語和尊敬,譬如尊稱對方某某居士、某某菩薩、某某法師,是尊敬的稱呼。    菩薩不需要用世間的虛榮來裝潢門面,也不用以珠光寶氣、穿金戴銀,把自己打扮得花花綠綠、庸俗不堪。就像繡花枕頭,外表很漂亮,裡面全是棉絮草包;至於內在的充實,除了知識學問的修養,更重要的是有誠懇心,對人要謙讓恭敬,要有恰到好處、適如其分的禮貌。這就是一種莊嚴,所以人的淨化是從心的行為淨化起,再從身體和語言的行為表現出來淨化人間。 摘自:《維摩經六講》

Q81: 請問法師,供養偈和結齋偈的意義為何?

 Ans: (演啟法師) 臨齋時,念的供養偈:「供養佛,供養法,供養僧,供養一切眾生。」可說是修行禪法的靈魂,亦可說是大乘佛法的心要。供養佛法僧三寶,是為感恩;供養眾生,是為報恩。平常供養三寶,亦同時為了廣度眾生。三寶接受供養之後,即可以此力量去幫助更多的人。這便是將自我的所有,轉變成為一切眾生共享的利益。然後再把自己所供養的功德迴向給三寶及眾生,所剩的便只有無我的智慧及平等的慈悲了。簡言之:我們先以物品供養,再將功德迴向,即是淡化自我,消融自我的靈藥良方。         結齋時,念的四句偈是:「飯食已訖,當願眾生,所作皆辦,具諸佛法。」意為:當我吃完飯時,祝願一切眾生,也都修行供養,具足一切佛法,將來必定成佛。祈願眾生成佛,表示不為自我私利。所以,禪修者,著手修行之初,便要訓練自己:先從有求而昇為無求,再從無求而廣修供養。 ※ 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Q80: 請問法師,”欲做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的意思是什麼?

 🎈『欲為諸佛龍象,先做眾生馬牛』乃《華嚴經》裏的句偈,意即如果想成為佛門龍象,就要先付出;致力為眾生服務,才能福慧雙俱。」 🎈「龍象」是佛菩薩的乘騎;「馬牛」是凡夫的奴僕。簡單的說:想做佛菩薩的龍象坐騎,那就得先從眾生的牛馬做起。 今末學想請法師開示,佛教有云:「修福不修慧,大象披瓔珞;修慧不修福,羅漢應供薄。」之論述,修行而作諸佛龍象,依大乘行者乃求無上菩提之修持,仍屬不究竟,特法師請釋其意涵。 因「龍象」似乎意味著「大象披瓔珞」,僅修福不修慧,此乃末學想法,請法師釋之。 (上)述是以畜牲道中最有福報的畜牲而言,但龍象若以菩薩為利有情願成佛的角度,來比喻菩薩以慈悲光知慧光來利益眾生之威猛能力,則佛門龍象應解釋為登地以上的菩薩,以難行能行、難忍能忍於成佛之道廣行無量義,如此解釋即符合大乘行者,請法師釋示之。 Ans:(常恩法師) 學習發大悲願心,捨已利人,發承擔度一切眾生離苦的菩提心。另外,以上偈子並非出自《華嚴經》。 ……… 「僧伽大學」目的:是希望養成的學僧能夠成為人中「龍象」。 「龍」是在天上飛、海裡游的,「象」則是在陸地上行走的,之所以稱為「龍象」,就是取其在天空、大海、陸地中最有威力、最自在的意象。 「龍」雖然是天空和海洋最大的動物,但牠們護持三寶,我們稱之「護法龍天」,所以不會把眾生當成食物來吃,也不會凌虐、欺負其他的動物。 而「象」雖然塊頭很大、牙齒很粗,力氣也很大,但牠也不吃動物。牠是吃草的純素食動物,甚至我們吃的都沒有那麼純。 所以,當我們稱人為「龍象」,或稱呼出家眾為「法門龍象」時,就是讚歎他們像龍、像象一樣慈悲又有承擔力。 然而,「龍」剛生出來的時候,像「蛇」;「象」剛生出來的時候,像長著長鼻子的「小狗」。….. 諸位菩薩現在是龍子、象子…..,但我們要學習發大悲願心,種下成為「龍象」的種子。 #摘自:《法鼓家風》 「發菩提心,一定是捨己而利人,是「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真正的菩提心是要「為眾生做床座」、「為眾生做牛馬」。 「做牛」、「做馬」,聽起來好像很可憐,但是,牛馬是馱著人走的,別人到了目的地,牛馬自己也一樣到了。 #摘自:《禪的體驗‧禪的開示》

Q79: 請問法師,什麼是見惑?什麼思惑?如何斷除?

 Ans:(常恩法師) 修學戒定慧,證得阿羅漢便可斷除。 「見惑」(見解的迷惑)及「思惑」(貪瞋等煩惱) #摘自:《聖嚴法師教觀音法門》 「證得阿羅漢果之後,一切三界中的「見惑」與「思惑」之賊都殺光了。」 #摘自:《漢藏佛學同異答問》

Q78: 請問法師,”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是什麼意思?

 Ans:(常恩法師) 證得阿羅漢之意。 「我生已盡」,是已出離三界的生死; 「梵行已立」,是應修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已經圓滿; 「所作已辦」,是應斷的煩惱,已經全部斷除; 「不受後有」,是從此之後,不再接受任何善惡果報。 這四句話是形容:阿羅漢所證果位的標準用語,若尚未證涅槃,絕對不會以此四語稱讚。」 #摘自:《四聖諦講記》p. 0029

Q77: 什麼是佛陀要入涅槃時,阿難四事問佛?

 Ans:(常恩法師) 「佛經上記載,在釋迦牟尼佛即將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強忍住悲痛,請佛就未來佛法的弘傳,開示最後的遺教。釋迦牟尼佛咐囑阿難四件事: 其一,在日後結集佛法經典之時,每一部經的經文皆以「如是我聞」為起始,表示這是由佛陀親口宣說,阿難親聞。 其二,以戒律為師。 其三,依四念處行道。 其四,對於犯戒而不受勸告的比丘,用默擯、不理睬他的方式,讓他心生悔意,自行歸善。」 #摘自:《禪的世界》p. 022

Q76: 雨露霜雪本無主 風雲雷電應時現 不懂這個108自在語的含義 恭請法師開示

 Ans: (常恩法師) 用來譬諭佛法中「無常」、「無我」的觀念。

Q75: 前幾天在一個聚會中,一個不相信宗教、只相信科學的朋友提到父母往生時,他遵照禮儀公司的吩咐,每晚為父母誦心經與《阿彌陀經》,他說心經還可以接受,但彌陀經看起來就像觀光旅遊業的廣告,讓他很難忍受。請問法師:對這樣的說法,該如何簡短卻不失佛法要旨與彌陀經經義的回答?

 Ans:(常恩法師) 《阿彌陀經》說明有個安全可靠的淨土,可以安心的前往並修學習佛法。以下師父的開示供菩薩學習。  西方極樂世界究竟在哪裡?https://reurl.cc/q8W2YN

Q74: 何謂「布施福業的八類福田?」

 Ans: (演啟法師) 布施是一種福業,佛將福業的對象分為八類,稱為八福田,那就是:佛、聖人(是大小乘未登佛位的聖者,小乘初果以上,大乘初地以上)、和尚(親教師──是指出家人受戒時的主持人,居士沒有和尚),阿闍梨(軌範師──是教讀師、依止師、戒師、皈依師等)、僧寶、父、母、病人。        在這八種福田之中,居士在家應當首重父母,其次是佛、聖人等,不供養父母而來供養三寶,那不是佛所希望的事。但是《梵網經》中又說:「若佛子,見一切疾病人,常應供養,如佛無異;八福田中,看病福田,第一福田。」這就是鼓勵大家多做慈濟事業。供養三寶當然要緊,救濟貧病於死生的邊緣者,尤其要緊。平時除了父母,當以供養三寶為第一;遇到特殊情況,若有餘力,當以濟困扶厄為第一。        種福田就像我們以有限的種子,種到田裡,而生產出更多更多的收穫,所以,沒福的人要種福培福,有福的人要惜福增福,使得福德越來越大,最後達到福智圓滿的程度,便是成佛。聖嚴師父勉勵我們,希望諸位能用智慧來培養自己的福報,用福報來培養自己的智慧,祝願大家,早日成佛。 ※參考:《學佛知津》、《禪的世界》

Q73: 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五法具足),所說為何?

 Ans: (演啟法師) 《雜阿含經》記載,佛陀認為在家居士應該具足五個條件,如下: 1.信具足:居士學佛對三寶要有堅定的信心,相信佛法能幫助自己與眾生離苦得樂。 2.戒具足:修持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如此才能持戒調整行為,去惡向善。 3.聞具足:要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學習,才能知諸法、遮諸惡、斷無義、得涅槃。 4.施具足:以尊敬心供施父母、師長、三寶;以悲憫心布施孤苦、貧疾;以公益施捨促成社會大眾的福利。 5.慧具足:學佛要從聞、思、修領悟佛法的真諦,習得佛法的真實智慧。 ★摘自《居士50問》

Q72: 安太歲在佛教是什麼樣的意涵? 藥師佛十二藥叉是與此有類似觀念嗎? 懇請法師為弟子釋疑。

 Ans:(常恩法師) 安太歲是中國的民間信仰。https://reurl.cc/Ez5y1m 十二藥叉則是是佛法的重要護法。《藥師佛五十問》https://reurl.cc/N6Kg49 以上兩個連結供菩薩學習與了解。

Q71: 請問法師:何謂“四聖諦"?

 Ans:(果舟法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OkJk0mxwsc&t=0s&list=PLCA662BA0A8871C42&index=19&app=desktop                                                   四聖諦是基礎的佛學,釋迦牟尼佛在成道之後的第一個夏天,最初在鹿野苑為五位比丘弟子所講的佛法,就是四聖諦。四聖諦的內容有三個層次,也就是所謂的三轉法輪:(一)此是「苦」的事實;苦果定有其苦因,名為「集」;此是滅苦之「道」;此是苦「滅」的涅槃。(二)苦宜滅,集宜斷,道宜修,滅宜證。(三)苦已滅,集已斷,道已修,滅已證。 請參閱聖嚴法師四聖諦講記

Q70: 持名念佛應念南無阿彌陀佛或是阿彌陀佛?其中的阿字要念ㄚ或是念ㄛ?

 Ans: (果舟法師) 聖嚴師父曾 開示  我們法鼓山 念佛共修是念ㄛ.  但我們不能說念ㄚ是錯的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