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159: 「為善止惡與不思善惡」有何不同?

 A(演啟法師):

聖嚴師父在《禪鑰》提到禪的內容是,「有善有惡,知善知惡,為善止惡,不思善惡。」它們也是有層次的。摘錄如下:

       「為善止惡」是在知善知惡之後,從認知心發展成為語言行為及身體行為。既然能依客觀的標準,知道何者為善,何者為惡,便當盡可能去做益人利己的事,約束自己的心行及言行,不僅止於不傷害他人,而且要更積極地修福修慧。

       「不思善惡」即是修行到了心無罣礙得失的解脫層次,必定會從善惡相對的「有」,而至超越於善惡執著的「空」,才能算是究竟。故對於一位得大自在的菩薩而言,他雖為了眾生得度而說有善有惡,而說知善知惡,而教人為善止惡,但在他們的智慧之中,乃是無善無惡的。

       《六祖壇經》的「不思善,不思惡」,便是不須想到善與惡的問題,超越了善惡相對的執著心,主觀的我便不存在。把自己的妄想、執著、煩惱,全都放下之際,就是本來面目顯現了。所謂本來面目是什麼?即是無所罣礙的清淨智慧心,又稱為平常心。平常心是什麼?就是無得失的心、非善非惡的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Q92: 何謂[ 流轉門 ]、 何謂[ 還滅門 ]?

Q85: ”離四句,絕百非”是甚麼意思?